2015年,白杨乡坚持扶贫攻坚主线,抓住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新风培育三个关键,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举措,突破彝乡产业形态单一、旧俗陋习牢固等发展瓶颈,促进农民增收途径进一步拓宽,乡村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脱贫奔康后劲进一步增强,全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一、做好精准扶贫,确保精准脱贫 (一)坚持政策底线“识真贫”。组织18名乡干部分成3个宣传工作组,走村入户宣传精准扶贫政策,讲解识别程序、标准,实现政策宣传全乡覆盖。组织开展“一事一议”25次,落实农户贫困申请、评议事项,初步确定贫困群众1107名,在村务栏张榜公示,收集意见24条。组织召开户长会21次,历时30天,由村民选定贫困户271户1102名,并由户长签字存档,确保识贫步骤规范、公开透明、识贫精准。 (二)坚持精细建卡“广覆盖”。建立分管领导抓总,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组干部上下联动的责任工作体系,以“一户一册”为标准,建立贫困户台账380户次,非贫困户368户次,为动态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乡、村两级单独建账,台账内容涵盖农户照片、家庭状况、扶贫措施等8项内容,每月更新台账1次,重点关注因病、因灾等突发情况引发的贫困变化情况,为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台账实效强、措施准,便于动态管理。 (三)念好“三字”口诀“保实效”。一是“廉”,开展村、组干部廉政教育班5期,参训100人次,解决优亲厚友、挤占名额等问题,已剔除不符合贫困标准的群众27人。二是“稳”,组织物化补贴发放、安全维稳等小组5个,按“一人一卡”标准,制作“发放卡”,严防错发、漏发问题,发放鸡苗2156羽,仔猪76头。三是“帮”,按“一村一组”原则成立跟踪小组,做好“三送”,即送技术、送销路、送政策,确保脱贫实效。 二、发展致富产业,助推农户增收 (一)蔬菜产业从无到有。探索实行“专合组织+农户”模式,引导群众发展莲花白、娃娃菜等蔬菜产业,政府提供帮扶资金2万元,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化肥,群众自主开发闲置土地120亩,种植面积达200亩,带动群众116户,户均增收3200元。以“支部联建”形式,与宜坪村结成“1+1”帮扶对子,组织16名村民代表实地交流学习种养殖技术1次,增强致富能力。邀请夹江县2名蔬菜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插苗、施肥等种植技术,解决种植技术难题50余次,保障蔬菜高产高质。 (二)魔芋种植扩大发展。成立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党委、政府注资专合社3万元,帮助发展魔芋200亩,规模达到300亩。组织乡、村干部20名,开展魔芋种植技术培训2期、参训40人次,成立服务队伍3只,深入农户25次,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100余个。建立产销一体化模式,专合社免费发放魔芋种苗,并以1元的保底价收购魔芋,确保群众种得出、卖得好,今年将带动14户,群众户均增收10000元。 (三)林下经济规模壮大。整合资金3万元,以每亩补助30元的标准,引导贫困户新发展峨参1000亩,规模达到4000亩,将带动240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精加工为重点,探索种植彝区特种茶“绞股蓝”,投入资金2万元,发展“绞股蓝”1000亩,建设茶叶加工厂1个,打造生产线1条,年产茶量10000斤,带动群众290户、户均增收3000元。 三、搞好新风塑造,提升扶贫内力 (一)整治婚嫁“双高”,树立婚俗新风。成立治理“双高”工作领导小组,村组成立“德古”工作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统抓总揽,分管领导协调沟通,村组干部、民间“德古”合力调解的责任工作体系。党委召开专题会议6次,入村开展各类宣讲26场,印发宣传单1000余份,实现群众宣传全覆盖。组织完善《村规民约》,严格划定“双高”红线,由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双高问题”,形成政府劝导、群众监督的良好局面,今年已控制县“红线”内婚嫁11例,为群众节约开支55万元。 (二)整治铺张浪费,树立丧葬新风。成立新风文明劝导队,建立丧葬事项报告制,由村组干部将本村丧事情况第一时间收集报告,乡镇组织劝导队第一时间赴现场开展劝导,重点劝导家属和亲戚理性、节俭办理丧事。劝导亲属转变观念,用现金代替赶猪赶羊旧习俗、停止燃放烟花礼炮。两月内,组织乡、村干部18人次,参加白事4次,劝止烟花燃放3次、无计划屠杀牲畜2次、赶猪赶羊3次,为群众节约开支20余万元。 (三)整治脏乱现象,树立洁净新风。乡党委、政府成立“红白理事会”,出资1万元购置公用绞肉机、桌椅餐具、消毒柜等,免费供群众办理红白喜事16次,由传统的大锅煮变为炒菜、席地而坐变为桌上就餐,有效清除彝区群众集会聚餐中的安全和卫生隐患,改善脏乱现象。以红白喜事为契机,组织环保宣传队,宣讲环保知识20余次,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带领1000余名群众打扫乡、村公路20余公里,居住房屋100余间,有效改善道路、居住卫生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