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福州一位年轻老师在课堂上用“发红包”的形式来点名,学生领红包后输入姓名学号,这样老师就知道谁逃了课。 如今大学生“翘课”像是成了一门“必修课”,几乎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备履历。表面上看去,很多学生都会说是因为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但私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要么课堂教学古板没有吸引力、要么去和不去一个样还是可以顺利毕业。“翘课”是学生行为,学生自身有一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体制和老师本身。 国家为培养人才普及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到现在每年要招生六七百万之多,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质量的下滑,“严进宽出”几乎成为本科教育的“标签”。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只要缴纳足够学费、应付每学期的考试就能顺利毕业,甚至出现了“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号,还流传甚广。如此一来,只要不影响及格线,是否去上课已无关紧要。 课堂学生人数多寡也与老师本人息息相关。笔者读大学时,有的老师上课从头到尾一个调,念完幻灯片就下课,与学生既无互动也无交流,学生能不能听懂并不在其考虑范围,这样的课即使是相当重要的专业课也没人愿意去;有的老师可以两手空空站在讲台,却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样的课学生场场爆满,还不得不提前几个小时占座。大学教师如何在科研与教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确实是个难题。但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本色不能忘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决不能滞后。大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峨眉山市峨山镇人民政府 吕羊 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