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全区党员干部在抗旱救灾等多次重大突发性事件中都经受住了考验,这得益于一直坚持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抓细抓实、强力推出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模式的“最优解”,让基层治理有“治变”。
守好红色根基筑牢基层堡垒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金口河区基础薄弱,基层治理资源匮乏,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如何在党建引领下,凝聚治理大考所需的“执行力”“担当力”“战斗力”,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就显得尤为关键。
◆“强体系”,一笔“勾”出责任田
成立以区委书记为主任的区委基层治理委员会,履行牵头统筹、组织协调、督导落实、检查考核等职责,压实压紧35个区级部门法定职能职责,建立了党委统揽、专责机构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各级党组织联动的治理体制。
◆“红网格”,一网“兜”起民生事
制定《“党员联系户”制度,夯实基层治理“红网格”行动方案》,通过网格化联户、倾情式服务、清单式定责、积分化管理,变条块分治为网格共治,不断赋能“网格+”服务、筑牢网格共治平台,让党员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争先锋”,一抹“红”色耀基层
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等实践活动,建成“童伴之家”4个,为80余名留守儿童配备“党员妈妈”,打造“暖心驿站”5个,切实解决500余名户外劳动者休息难、饮水难、入厕难等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金口河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凭借立体化网络,实现了在城乡治理领域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多层次有机结合。
引入源头活水激活群众自治
村(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部分,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人民群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治理成果的享有者,只有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引导群众和各类组织参与,才能激发基层治理内部活力。
◆小积分,有大成效
推行“荣誉村民”“红心领航”等积分管理制度,对孝老敬亲、遵纪守法、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正反行为进行量化管理,定期通过“红黑榜”表扬先进、曝光后进,引导群众自我管理。
◆村民事,让村民议
设立流动“村民说事点”,组织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等组成“议事委员会”,围绕群众民生诉求、村级事务等,不定期开展“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今年以来解决群众诉求8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36件,群众满意率达98%。
◆补短板,谋善治路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治理,打造“红色管家”善治品牌,通过党支部主管、管委会协管、自治会直管、成员自管的“一约两委三团四会”治理模式,帮助353户919名彝汉群众成功实现融得进、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金口河区经过不断探索,明确村(居)委会抓自治、基层工作者抓服务的主体功能定位,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化基层群众自治方式,建立起公共服务上浮,自治重心下沉的系统化城乡治理共同体。
紧抓关键环节推动三治合一
根据乐山“嘉里人关爱”行动工作要求,构建以“纾困解难‘金’鼓齐鸣”行动为主品牌、各行业部门子品牌和专项行动为支撑的“1+N”品牌体系,抓住3个“关键环节”,政治德治智治合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和便民服务高效化。
◆抓“关键少数”,党员教育“活”起来
与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共同打造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教育培训”之红色党课,以历史时间为经纬、音乐作品为坐标,用“音乐作品+党史讲述”的方式,把党史与音乐融为一体,推动党员教育常态化中见长效。
◆抓“氛围营造”,村风文明“靓”起来
创办“心连心·鸽鸽讲堂”,用好用活“道德讲堂、农民夜校、身边好人榜”三大阵地,深入开展“四个一”“三比三看”活动,大力宣传新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金口河好人”,倡导邻里和睦文化,褒扬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先进事迹,推动村风民风不断向好。
◆抓“矛盾调解”,治理闭环“转”起来
在金河社区打造全区首个“无讼社区”,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组建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三官一律”调解队伍,全覆盖实现了“一村(社区)一辅警”“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对出现的矛盾纠纷采取以人民调解为主、行业调解配合、司法机关指导协同负责的“三同步”矛盾化解新方式,实现矛盾纠纷“发现、上报、处置、督办、评价”闭环管理。
金口河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城乡治理的独特优势,以政治为纲抓教育、德治为先树新风、智治为本解矛盾,建立起组织有力、施治有序、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辅就城乡善治共治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