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办公室上演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一位村民到副书记办公室找“黄书记”,厉声责问“这黄书记咋天天都不在办公室?!”。副书记被问得一头雾水:啥时候我们这里来了一位“黄书记”?仔细询问后才明白,“黄书记”原来只是机关里的一般干部,正好联村,却被这位村民误认为是乡党委副书记。类似这样的误会时有发生,但大家仍然习惯于给职务称呼戴上一顶“高帽子”。 有的同志为了“讨好”上级,故意省略称呼中的“副”字,潜意识里存在“奉承”心理,甚至还带着“特殊”目的,让“嘴甜”串了味儿。绝大部分的同志难以拒绝这样的“语言贿赂”,久而久之便迷失了自己,滋生出官僚做派。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就响起了不绝于耳的“掌声”! 还有一些同志以“高姿态”对待群众,动辄变身为处长、主任。无论是“主任”还是“被主任”,不管过程是“欲拒还迎”还是“欲迎还拒”,这些同志都着实享受了一把优越感。当“黄书记”容易,找“黄书记”难,称呼错位看似小事,到了关键时刻却让群众求助无门。这种在群众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等”,不仅导致干部工作“失灵”,更拉远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见了人,嘴巴要甜一点儿。“嘴甜”的意识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最终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也就难怪把“嘴甜”用在职务称呼上时,很多人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党内称呼是党风的“映射”,职务称呼是政风的“投影”,在持续整肃党风政风的环境下,称呼问题不该成为漏网之鱼。 当下,称呼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党员干部,受到环境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有所坚持,绝不让“称呼失守”成为行为失控的先兆。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每位党员干部必须坚守和执行的党性原则。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以现实为据,找准自己的位置,面对称呼错位时敢于揭批纠正。 坚持互称同志。干部之间互称同志,是所有党员干部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让“同志”流行起来,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打消一般干部“怕得罪领导”的顾虑,自上而下改变现状,方能“上下齐心,其利断金”。 坚持服务群众。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希望干部们不要在称呼上计较得失,而要把群众口中的“小黄”或“小李”作为对自己的肯定、接纳,团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奋发有为,让群众越来越有“幸福感”。 (曾琳杰,4月7日中国网传媒经济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