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井研组工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井研组工网 >> 组工评论 >> 正文
高风亮节留人间——开国元勋们的“礼品观”
       中秋佳节又称“团圆节”,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的馈赠大节。中秋节日馈赠,称为“贺节”、“送节”、“追节”,也称“送节礼”。此时此刻,人们都会借此“送礼”来寄托自己对亲人、朋友、同事的思念之情。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礼仪的国家,有来而不往非礼也。那么,如何看待,怎样处理中秋节馈赠的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开国元勋们的“礼品观”,就显其高风亮节,很值得借鉴。
       毛泽东的礼品观,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当得知身边工作人员收受了地方送的水果、茶叶、丝绸等物时,毛泽东回到中南海立即时行整风,并大刀阔斧地作了人员调整。后来他还根据统计情况,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3万多元,代工作人员向有关省市作了经济退赔。
       周恩来的礼品观,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公之天下、模范带头。在担任国家总理的20多年生涯中,周恩来收到的“国礼”有4000余件,这些都是指明送给周恩来个人的,很多礼品上甚至还专门刻下了周恩来的名字。但数千珍贵的礼品,周恩来自己一件都没留用,哪怕是一块手绢、一本书,全部悉数交公。
       刘少奇的礼品观,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不徇私情、不搞例外。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不仅严于律己,对亲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同样高标准、严要求。他为工作人员明确设定了“四不准”的规矩:“每到一地,不准要人家接送;到任何地方,不准请客吃饭,铺张浪费;不准向人家要东西,人家送上门来也要婉言谢绝;参观时不准前呼后拥地陪同,有个向导引路就行,不准影响地方负责同志的工作。”
        开恩元勋们的“礼品观”并不深奥,却发人深思。如今,名目繁多的“礼尚往来”使人们苦不堪言,尤其是逢年过节,很多人便开始忙活起来,为了沟通与领导的关系,为了维持与“关系户”关系,为了打通某些关节,赶紧置办节礼,而且价码逐年提高,礼物的“含金量”有不断上涨之势。送礼之所以成节气一“景”,是因为一些人遵循“欲取先予”的哲学,借送节这一名义,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好处,届时有事相求,对方必然也会行个方便。其实这种“重情重义”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利益关系,一旦双方利益关系中止,交往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种“礼尚往来”实际上是“利”上往来,完全失去了人际之间的纯真感情,变得毫无意义。因而,重温元勋们的“礼品观”,培养清正廉洁的作风,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对于每个领导干部都是很有意义的。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正常的人情是必要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尤其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重情尚义历来是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更重感情。每到过节,人们总喜欢带着礼物,捎上祝福,登门问候,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记得孔子曾教育自己的学生:“礼,与其奢也,宁俭”。唐代诗人李白也曾赋诗曰:“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要表达对长辈、师长、领导的感激之情,不在乎礼品的丰厚与否,报答父辈的养育之恩和领导的培育之情,在于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上中规中矩,工作中勤奋努力。
       有道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桑塔亚那曾说过:“一个朋友的唯一礼物就是他自己”,便道出了人际交往纯情的真谛。中秋节是走亲访友的好时机,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俭朴是永恒的主题。亲朋好友之间可以以鲜花、书报为礼,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或以点歌的方式表示祝福,这些方式同样能带给人以温暖、深情和关爱。
文章来源:井研组工网 发布日期:2016-09-14
主办:中共乐山市井研县委组织部
Copyright ©2014 sclsz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