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乡村之龙头、城市之凤尾,衔接城乡协同发展,鼎力支撑两化进程,是我国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时至今日,绿色资源存量的多寡,决定了城镇未来发展的潜力后劲。以绿色为基调,在青山绿水间改革崛起,在自然和谐中突破发展,扎实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 不必讳言,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地区过度热衷项目、资源浪费、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从而形成了城镇可持续性发展的桎梏。长期以来,经济发达区就是绿色贫瘠区,绿色生态区就是经济贫困区,是人们惯有印象。绿化城镇,并非是在生态“绿”与经济“金”中做出不可兼得的艰难抉择,而是短期利益与长期效益的兼顾平衡。亦非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念的转向偏移,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良性反哺。坚持优化布局、发展互补,让城市的繁华壮景与乡村的自然静美,在小城镇间擦出“火花”、搭上“姻缘”,既高举蓬勃发展的红焰火炬,又燃起生态环保的绿色希望。 绿色养眼净心,关乎人民身心健康和安居乐业,是增添人民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因素。不能仅仅停留在植树栽花的环境氛围营造,更要植根于城镇发展理念与科学规划建设之中,努力让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演化为居民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注重对文化产品、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等绿色经济的挖掘探索与创意升级。转变城镇发展模式同质、千篇一律的格局,引导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风貌、产业底蕴的小城镇,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名片,竞相出彩,遍地开花。 填补环境保护的短板,增壮生态发展的脆骨。敬畏自然、尊重规律,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绿化发展过程。严格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改变寅吃卯粮、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单纯依靠招商引资的狭隘思路,做好宏观科学规划,加强微观环境治理。不仅要划清违规犯纪“红线”,也要规定治污减排的“绿线”,破坏生态等同于透支未来,是“欠债”于下子孙后代。加强对上马项目的生态评估,对自然灾害的动态预警,对保护不力的查究追责。科学考量本地环境承载力度,努力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控制农耕用地开发强度。注重区域间协同发展,力争将生态较好的“孤岛绿洲”打造为连成片聚成荫的森林系“城群”。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邓丽君的一曲《小城故事》,勾画了充满喜乐、风景怡然的小镇风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计其利保护生态,不计其功守望未来,为城镇发展的宏伟“蓝”图,增添一抹清新的“绿”色。厚植“绿色基因”,留住“美丽乡愁”,让小城不仅故事多发展好,而且景色也不错。 (李浩,4月12日中国网传媒经济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