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风景旖旎。雪口山镇曙光社区里,一幢幢小楼房错落有致、色彩鲜艳;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直通家门。去年以来,马边着力打造“彝乐新居”示范带党建领航载体,坚持以氛围营造为抓手,在党建引领、就业帮扶、产业发展等方向寻找突破口,积极探索安置点治理新路径,致力于实现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美好愿景。
组织引领,制度保障,干群合力促发展
入住初期,建设镇“彝山人家”安置点的群众时不时会来反映:“这厕所怎么冲水呀?”“楼道里到处是垃圾,也没人管管。”......干部们遇到群众来访,也是一团乱麻,无从下手。但为了让群众住的更舒适,更安心,县乡村“三级联动”,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彝乐新居”示范带创建工作思路,践行“哪里有搬迁安置点,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理念。马边建立四大片区联合党委,建立“彝山人家”党支部和工作委员会,从群众中选拔出综合治理专干和组长若干名参与集中点治理工作并享受村组干部相关待遇。同时,还建立了县领导定点联系机制,创新“村委—楼道—家庭”的自治模式,形成“支部引领+德古会商+邻里共劝”的调解模式,成功将服务由过去的“独角戏”成功变成“大合唱” 。
雪口山镇曙光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大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打造“安心家园”,雪口山镇曙光社区还开展了“我为家园出点子”系列活动,充分遵从群众的意愿,总结群众的心愿,制定了党支部运行、工作委员会运作、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等多项治理制度,同时健全“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规范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定完善安置点村(居)民公约。“这些制度是群众的结晶,居民们都严格遵守,我们管理难度直线下降了。”曙光社区干部们说道,“最好的管理模式还是问计于民。”
氛围营造,多措并举,四方送岗促稳定
从“熟人村落”到“陌生小区”,以前还能靠着农耕生活的群众,到集中点里居住,无法种植、无法养殖,如何谋生?这成为了干部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留住群众,干部们多方学习,多措并举,创新“五拓五有工作法”和“2+3+N”就业服务模式,统筹用好东西扶贫劳务协作、峨眉对口帮扶、成渝劳务协作等平台资源,组织“春风送岗”“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等线下活动12次,为居民提供10000余个优质岗位,2022年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5.5万人。
在集中点举行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
此外依托政府项目政策支持,加快“彝山人家”彝绣扶贫车间项目落地,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解决28人就近务工;在曙光社区周边修建扶贫制衣车间,招聘居民84人,发放工资20余万元,其他集中点的产业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村里发展,老人们的“团圆梦”正在慢慢实现。
居民在雪口山镇曙光社区扶贫车间工作
村里人多了,岗位也多了,“彝山人家”安置点中还建立了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站、法律援助工作站,畅通农民工求业、讨薪“一站式”服务,努力为其营造最优的就业创事环境。为更好的实现人岗匹配,马边组织多方施力,聚焦家政、厨师、彝绣、农业农技等热点行业,实施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以前全靠丈夫在外面工地上干活养家,又苦又累,现在我也有一技傍身了,能在花间刺绣公司干活,家里十分高兴。”一位年轻绣娘说到。
党员示范,去芜存菁,文明新风促融合
下溪镇两河口村和荍坝镇茶叶村天宫庙集中安置点的广场上,每天傍晚都能见到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我们的孩子都出去工作了,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以前在山里的时候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现在好了,在这里热热闹闹的,每天陪老伴散散步、陪老友下下棋,这心里也暖洋洋的。”一位坐在广场边上看老伴跳舞的大爷说道。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世界也不能落下。马边依托安置点改造提升工程,建立摔跤场、彝文化长廊、红白事点等,最大程度把彝族文化吸纳进来,助力群众找回“乡愁”;建立“童伴之家”、图书馆、技能培训室等场所,不定期举办“大手拉小手”,“陪伴读书日”等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结合“五清”行动,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全力绘就生态宜居美好画卷,潜移默化引导群众从“村民”向“市民”转变。
在集中安置点开展关爱彝民乡村行急救知识宣讲活动
此外以“积分制”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彝山人家”在建立积分超市的基础上,对集中点周边已征用的闲置土地进行整理,划分出多块规范菜地,通过积分管理进行优先级分配和进退管理,推动群众弃陋习,树新风。“兑换的土地虽然不大但种菜是足够了的,我家兑换的地现在都种上的白菜、小葱、菜瓜,这种菜的过程既满足了自己的土地情结,也能借此教育孩子不能忘本,养成勤劳好习惯。”一位正在微菜园里忙碌的大哥说道。曙光小区还制定了“文明公约”,将牲畜敞放等18项旧习俗纳入负面清单,设立“红黑榜”,每月红榜表扬、黑榜曝光,规范居民行为,组织开展“五星家庭”评比活动,致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
“现在的安置点要赶上城里的小区了,小孩上学方便,老人看病不愁,我自己还能凭手艺赚钱,真的很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一位在花间刺绣公司上班的女工笑着说。为了让安置点的群众安居乐业,马边将持续坚持党建引领,继续探索“彝乐新居”示范带创建“新路子”,努力让安置点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就业更加稳定、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