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山市沙湾区聚焦“严选、优培、细管”集体经济扶持村,创新推动扶持村资源变优势、零散变抱团、单一变多元。全区前三批19个扶持村2021年收入714万元,同比增长32%,辐射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万元,同比增长10.3%。
严控选育标准,精挑“扶持种子”
坚持优中选优,把牢扶持村“入口关”。一是严把申报条件。拿出负面清单,明确存在村级“头雁”作用发挥不好、班子运行不畅、集体经济滞后、群众认可度不高等10种情形的不能申报,严防滥竽充数。二是周密选拔程序。实行“村社申报—镇街推荐—县级联审—现场复审”选拔程序,由镇(街道)结合定位初审项目可行性,提交县级联审,由“后援团队”“专家人才”等开展联合评审,再由区委组织部组建专班现场复审,综合评审项目政治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三是统筹布局选定。综合评审情况,结合“农旅兴区、工业强区”发展主线,紧盯片区定位和产业布局,围绕实现抱团发展、特色发展、规避同质竞争理念,统筹选定扶持村项目,力求实现“1+1>2”的发展效果。
坚持因村施策,精准“发展路径”
坚持“一村一品一特色”,把准扶持村“发展关”。一是走好“荒山”变“金山”之路。坚持因地制宜,在喀斯特地貌创造“石缝经济”奇迹。太平镇绿化、挹峨、草坝等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喀斯特地貌发展佛手柑、柔毛淫羊藿等主导产业,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基地3000亩和川佛手种植基地1.6万亩,带动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实现“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二是走好“传统”变“融合”之路。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按照“一产奠基、二产提质、三产增效”模式,推动农学变研学、药材变药品、美食变美景、乡愁变乡“酬”。柏林荷乡、醉美罗一、四峨梯田等农旅研学项目提质发展;释放“博士工作站”智慧赋能效应,推出佛手柑精油、红果参果酒、淫羊藿蜂蜜等增值产品,扶持村集体经济呈现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态势。三是走好“品牌”变“资源”之路。积极培育打造特色自主品牌,注册“碧峰橘园”“草坝滋味”“四峨印象”等特色农产品商标24个,启动“沙湾柔毛淫羊藿”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申报。推出“红色金融”措施,累计向92个村(社区)授信5500余万元,拥有品牌商标的扶持村最高可贷款200万元,有效防止资金“卡脖子”,全力推动产品出村、上网、进城。2021年,扶持村通过注册商标,实现产品增收达110余万元,集体经济品牌资源化、效益化愈加明显。
聚焦提质增效,精细“流程管控”
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和目标考核,全力把稳集体经济发展“过程关”。一是项目实施从严从紧。严格落实项目实施立项、财评、审计等程序,压实镇(街道)主体责任、村“两委”具体责任,分行业、分领域组织项目实施全过程评审,确保执行不走样。二是资金使用合理合规。出台《沙湾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扶持资金管理机构、使用范围及程序,成立扶持村财务审计组,定期开展巡回审计督查,形成台账、逐一反馈、限时整改,确保资金监管不留空白。三是产才融合共建共享。联手乐山职院、中国医科院、乐山师院和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先后组建全国首个村级博士工作站和3个产业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博士专家20人,深度推进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向高端延伸。大力实施“头雁提能”计划,首批毕业村级骨干力量80名;依托乐山首家乡村振兴学院,面向各级产业人才、农村家庭能人等,开展财务管理、村庄规划、农村电商等专题培训35期、3500人次,全面提升村级干部人才推动发展能力,有效带动扶持村集体经济和广大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