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钢铁行业持续低迷,钢企连连亏损,不少企业甚至陷入停产困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位于沙湾区大渡河畔的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仍然满负荷生产,一季度,钢产量同比增长4.55%,上缴税收4500万元。与此同时,公司相继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及43项授权专利证书。
逆势发展的秘诀是什么?日前,记者来到德胜钒钛采访,以期探寻公司破解“去产能”的制胜法宝。“‘工匠精神’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郭明一语道破,“公司的第一产品是人,逆势发展靠的是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工匠精神’。”
郭明口中的“工匠精神”,在德胜钒钛一线员工身上可窥一斑。
德胜钒钛机修车间,工人们采用先进的CO2气体保护焊技术工作,50岁的焊工陈学林现场对大家的操作进行指导,新的焊接技术今年要在全公司普及,作为新技术引进人的陈学林肩上的担子很重,除了完成日常的机器维护检修外,他的培训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一想到新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节约一笔时,陈师傅立马干劲十足。
“只有公司发展好了,我们的饭碗才端得稳。”作为德胜资历最深的老焊工之一,陈学林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徒弟。去年,机修车间成立了以陈学林为带头人的焊工技能创新工作室,大家在工作中积极思考降本项目,自工作室运转以来,已实施了CO2气体保护焊等7个项目,预计产生的经济效益近800万元。
在整个公司条件最艰苦、危险系数最高的钢轧厂,以劳模宋小兵为带头人的蓝领工作室,瞄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小改小革,去年以来,攻克生产一线中的疑难杂症20多个,进一步规范了各个岗位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
“革新无大小,能用就是宝。”作为钢轧厂的连铸机长,宋小兵认为,把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极致,一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事实胜于雄辩,宋小兵等人力推的钢水液面自动控制项目实施后,直接产生了吨钢节约36元的效益。
在德胜钒钛生产一线,这样的“能工巧匠”比比皆是。面对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德胜钒钛以全员创新支撑保稳定、保生存、谋发展,保持了未减产、未减员、未减薪的难得局面。郭明坦言,“我们部分一线职工的收入反而在增加,这源于公司‘务实降本,提高收入待遇’的承诺,也是‘工匠精神’造就的必然结果。”
用“工匠精神”做精做强钒钛主业,德胜钒钛在没有增加产能的情况下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提出并实施了“一个转型、两个战略”,即: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低成本战略和精品战略,目前,公司成本实现了区域最优,抗震钢比例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