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奋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厦门加快提升灾害天气防范应对能力
淮安多举措推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青岛奋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近年来,青岛市切实履行中央赋予“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新使命,不断释放强大蓝色动能,奋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强化科创引领,争试点创典型
争创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推动共建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三大平台”;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聚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
发展海洋产业,启动蓝色引擎
2021年该市海洋生产总值达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占全市GDP比重达33.1%。海洋及相关产业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有6个,过百亿元的有8个。尤其在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等领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加强陆海统筹,深化对外合作
加快建设连接上合组织国家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商贸物流运转基地,推进海港、空港与日韩主要口岸“多港联动”,实现日韩空中航线“公交化”,建设中韩日“海陆海”跨境电商高速物流通道,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海洋国际会展。
建设和美海洋,做好综合保护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保护治理机制,坚持海洋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建立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网络,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建成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城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
启示与建议。青岛以海为媒,全面发挥向海图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的经验做法,对我市抢抓新一轮全省沿海发展契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具有借鉴意义。有效谋划向海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港城,以增强海洋综合实力为目标,以港为基石、以产为支撑、以城为依托、以海为源泉,将沿海产业带、城镇带、风光带建设紧密衔接。加快向海发展资源统筹。发挥我市在省内独特的海洋禀赋优势,利用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自贸试验片区、中华药港等建设,推动我市海洋产业发展、对外开放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高质量快速发展。突出向海发展科技引领。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在港口设备、风电技术等我市特色海洋产业领域攻克和掌握重点核心技术,推动江苏海洋大学等科研主体加快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向海发展生态名片。打造港城“海洋蓝+生态绿”新名片,促进海洋空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鼓励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开展沿海自然生态修复保护,大力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监管。
厦门加快提升灾害天气防范应对能力
近日,厦门出台措施加强改进台风暴雨灾害天气防范应对工作,探索建立重大活动熔断机制,以便进一步提高城市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能力,减少和降低灾害损失。
提高精密监测水平
提升“四个1”预警机制,即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升“小局地、短历时、强降水”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落实高级别预警“叫应”
建立以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气象部门发布临灾预警特别是橙色、红色预警时,立即“叫应”党政领导、涉灾部门应急责任人和基层防汛责任人,建立直达基层的“叫应”机制。
建立重大活动熔断机制
针对厦门市赛事多、展会多、大型活动多等特点,明确项目组织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包括“熔断”机制在内的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预案,属地政府及公安、卫健、应急、民政等部门做好熔断机制启动后的疏散、撤离、安置、救助等工作。
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修订完善市、区、镇(街)、村(居)以及防指各成员单位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制定断水、断电、断网、断路、断气等极端条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方案。同时配齐配强应急物资装备,及时更新完善家庭物资储备建议清单。
启示与建议。近年来,我国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高发频发,且不确定性越来越强,我市也多受影响。提高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对防范和应对灾害性天气,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高度重视。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着眼防范最极端事件,做好最充分准备,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认真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
落实措施。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管控,落实应急处置人员和物资,加强安全检查和巡查值守,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强化事前人员转移避险,加大重点部位监控力度,做好应急救援设备、抢修救灾队伍等日常建设。
凝聚合力。加强气象、应急、消防、海事、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分析研判共享各类信息,开展防范应对工作的联合会商和联动处置。
淮安多举措推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淮安市图书馆累计开展读者活动543场,接待读者46.5万人次,借阅册次近32.8万册,促进公共阅读质量接续提升。
赋能标杆工程,助力城市书房建设
围绕大运河“百里画廊”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推出“船厂片区运河水上书房、中洲岛淮安书房、钵池山公园淮安书房、九龙湖公园淮安书房等一批标志性淮安书房建设项目。
赋能管理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赋能管理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接续推进图书馆“服务外包”运营管理模式,通过面向市场公开选聘“专业管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管理新模式。选择国家图书馆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外包的主体机构,让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文化惠民最大效应。
赋能数字阅读,畅享云端快捷服务
闭馆期间,推出“掌上有声图书馆·听见生活之美”“英文直播故事会”“万方数据读书月活动”“爱阅好书”推荐等活动,推广线上阅读资源,涵盖诗词欣赏、知识讲座、人文教育、科学管理等内容的“线上大餐”打造居家云游的“阅读盛宴”。
赋能技术支持,破解决服务难题
创新建设公共图书馆大数据平台,对图书管理系统总分馆功能升级改造,挖掘整合读者借阅读数据做好优秀图书推荐及相似读者推荐分析工作。加强对分馆阵地“月季小筑”“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设备巡访巡查,确保服务设施正常运行。启示与建议。今年以来,淮安市图书馆深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形式,以社会化赋能管理、数字化赋能阅读,助力“书香城市”创建,推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该市图书馆发展路径,值得我市学习借鉴。加强阅读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书馆分馆建设,推动县级图书馆与乡镇(街道)图书分馆、村(社区)阅览室、农家(职工)书屋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借还设备等居民“家门口的公共阅读阵地”,不断扩大图书馆阅读服务半径。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读物的阅读推广,组织“喜迎二十大,书香谱新章”主题图书系列展陈活动。积极争取邀请知名作家、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作全民阅读讲座、组织网络直播。加强分众阅读服务。建设一支多层次、专业化、高水平的阅读推广人队伍,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四史”和文学、科普、法治等分类阅读服务。聚焦不同阅读群体需求,分众分类推介阅读书目,提升公共阅读服务效能。推出更多针对老年人的高质量阅读服务,满足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