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推动“智改数转”的“五好”之举
深圳全力打造山海相拥海滨城市
杭州棚改三举措提品质、得民心
苏州推动“智改数转”的“五好”之举
2021年苏州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0634个,在今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苏州4个县级市均进入前十,其中昆山、张家港分列前两位。
“一好”在于社会氛围浓厚
逢会必宣“智改数转”,遇企必言“智改数转”。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召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发出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动员令”。编制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八个专项工作方案,出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
“二好”在于要素支撑有力
按照市、县(区)两级累计给予不低于2%的贷款利息补贴,降低企业“智改数转”成本。全市累计41家银行参与“智能制造贷”合作,383家企业签订智能化专项贷款,授信总额达248.6亿元。兑现有效投入奖补政策,带动151家企业技术改造投资90.9亿元,推进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
“三好”在于标杆赋能强劲
发挥“灯塔工厂”“指路明灯”作用,组织500多家企业走进全市5家“灯塔工厂”学习“智改数转”经验。如博世汽车技术服务公司为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行业超120家企业提供智改数转服务。发挥标杆企业典型示范作用,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建设产业链协同平台。
“四好”在于服务范围广泛
通过外引内育,培育“智改数转”优秀服务商,引进浙江蓝卓、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国15大双跨平台已有12家落户苏州。培育壮大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省工业互联网特色基地4个、省级重点平台10个。创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5个,占全省三分之一。
“五好”在于基础设施完备
加快建设5G网络,实现中心城区和工业集中区等生产生活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5G融合应用项目累计达846个。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建成上线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2个,累计接入企业4160家,标识注册量达65亿条,标识解析量达53亿次。
启示与建议。“智改数转”是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苏州通过采取的“五好”举措,打造“智改数转”新标杆,为我市推动“智改数转”走深向实具有借鉴意义。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数字科技创新生态体系,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工业标准和技术短板,深化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以创新驱动赋能“智改数转”,让“智改数转”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智改数转”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坚持因业施策、分类指导、试点推广,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和成本,着力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同时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让产业集群中的上下游企业广泛享受“智改数转”带来的发展红利。
强化要素保障。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高效集聚资本、人才、数据等高端优质生产要素,着力促进各类要素充分开放、流动、共享,切实帮助解决数字人才缺乏、转型资金紧缺、数据共享不畅等要素不足问题,才能为持续推动“智改数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大政策供给。各部门应结合实际,研究推动“智改数转”的优势和短板、思路和举措,因地制宜构建更加精准贴身、更有延续性的政策体系,更有力地推动我市“智改数转”工作走在前列、形成优势。
深圳全力打造山海相拥海滨城市
近日,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山海连城、生态筑城、公园融城和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全面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山海连城:一脊一带二十廊,打造魅力生态骨架
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大型绿地等系统连接和生态保育,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的公园城市格局,让市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
生态筑城:建设修复生物通道,划定暗夜保护区
通过保护维育自然生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公园融城:5000公里全境步道,通山达海串园连趣
构建由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三大类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建设绿道、碧道、远足径、郊野径、古驿道、海滨栈道、城市慢行道等多种步道,形成有机融合的公园群。
人文趣城:活化历史人文资源,举办国际精品赛事
结合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活化改造,植入文旅体验,通过打造特色主题游径、强化自然教育体验、丰富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启示与建议。我市与深圳在山水格局、资源禀赋上具有相似性,同是山海相拥的海滨城市,深圳的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突出资源特色,构筑山海大公园格局。依托我市海州湾、云台山、河流等自然格局,构筑“一湾、两脉、三核”的生态结构,通过海州湾沿线海岸带,临洪河、云台山两大山水脉络及临洪河口湿地、前云台山、后云台山三大绿核,形成蓝绿交融空间,构筑山海大公园格局。
彰显城市魅力,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在山海大公园格局下,构建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三大类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打造缤纷多彩、立体多维的全景城区,通过建设环山、沿海、串城多级游步道,完善全域慢行交通系统,丰富市民近山、亲水、融城的游乐体验,让绿色融入市民生活。
挖掘文化价值,打造缤纷活力之都。挖掘西游文化、徐福文化、山海文化,将公园城市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建设具有港城特色的主题乐园;充分考虑市民需求,建设体育公园、儿童公园等专类公园,形成多样化的公园类型;依托资源优势,举办体育赛事、旅游活动,促进公园城市与旅游消费的融合发展。
杭州棚改三举措提品质、得民心
棚户区改造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21年,杭州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5838套、基本建成30082套,完成情况位列浙江省第一。
优化规划设计,提高工作标准
在规划设计环节,坚持把最优区块用于安置房建设。改造过程中,坚持“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着办”,把群众参与贯穿安置房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竣工验收、摇号选房全过程。2021年,该市两个安置房建设项目获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
坚持资源整合,引入市场力量
探索“现有房源(存量零星房源)+异地房源调剂”相结合的安置模式,创新“改串联为并联”工作法,提前启动回迁筹备和分房工作。打破本村(社区)对应安置房回迁惯例,实行跨区域甚至跨城区房源调剂安置。利用现有零星房源加快安置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回迁。
数智赋能助力,创建未来社区
鼓励拆迁安置房小区因地制宜创建未来社区,依托新型数字化技术,建设融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管理新平台。截至目前,杭州市累计开展152个未来社区项目创建,总面积4549公顷,预计受益居民达133万人。
启示与建议。棚户区改造是民生工程,学习杭州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大胆探索和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时期棚改工作的重点方向,进一步开拓思维改进方式方法。
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注重同建同创。开发前要多次组织居民意愿摸底调查及规划发展地块基础设施等摸排,摸清群众意愿、住房条件、家庭收入等概况。定期组织“质量开放日”活动,邀请居民在安置前提前体验小区环境、房源、配套等,针对体验后提出的合理诉求及时整改。
大胆引入多元主体,聚焦综合效益。要通过政府、个人和社会资本多方筹集资金,因地制宜推进排危搬迁、修缮加固等工作。强化棚改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与提升、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等工作的结合,努力发挥好综合效益。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传承历史文脉。做实做细改造方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把项目“准入关”、“审核关”,避免“搭车上路”情况。结合我市历史文化特点和功能完善需求,提升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系统,完善城市道路、管网、绿化等功能配套,结合原址“文化味”和“烟火气”,在新建建筑中融入城市记忆,植入新商业业态,为老城区有机更新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