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亩农田稻花飘香、驻足观赏风吹麦浪,十里玫瑰沁人心脾、深度参与自制花酱,还有‘花、果、蛋’产学研一站式的体验服务,在吴场镇仁和村我享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旅融合盛宴。”慕名来到仁和村拍照打卡的游客王美霞说。
看着眼前蓬勃发展的景象,很难想象过去的仁和村班子战斗力弱、产业发展缓慢、群众基础薄弱,2019年还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为帮助仁和村彻底改头换面,吴场镇党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班子“换血”强组织、党建联建强产业、党员带头助增收,助力仁和村成功逆袭,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村民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我们也想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共同富裕,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当时,我们村“两委”班子老龄化严重,大家都心有余力不足,而且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人懂。”仁和村党总支书记刘开明说。
怎样把“关键少数”的问题解决好?吴场镇经党委会集体研究后,确立了“以换血带造血”的工作思路,撤换了原来的驻村工作组,组织了由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为组长,镇党建办、乡村振兴办、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的新驻村工作组。为建好村“两委”班子,吴场镇结合村“两委”换届,将一名群众认可、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镇干部派驻为仁和村第一书记,将两名“90后”党员、一名致富带头人选进村两委班子。
同时,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把64名党员划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老弱党员四类,根据划分性质因人施策、科学管理,并将水稻种植、玫瑰栽培、旅游管理等列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必修科目,全力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发展带头人。
“说来惭愧,以前我们村就是一个‘空壳村’,农民收入少、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仁和村村委董红霞说到。
要想富起来,必须搞产业!产业发展怎么办,“强村”来把“弱村”带。针对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断带等问题,吴场镇党委从本镇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三管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新合村抽调村“两委”产业发展行家里手到仁和驻地指导、传授经验。
通过“三管经验”,仁和村变短板为强项,争取到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项目,400亩良田化零为整、11.2公里道路完成改造提升。借鉴“新合路子”,仁和村“筑巢引凤”引进宏森蛋鸡养殖场打造“花、果、蛋”产学研景区式产业园区对产业链进行发展升级。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同比增长13.7万元。
“我的地种来够我吃就行了,你们要改造去改造别屋的。”仁和村党代表董徳华又吃了胡大爷一记响亮的闭门羹。
长期以来村集体“无钱办事”、农民收入低早已让群众失去了信任和信心。针对这个问题,吴场镇将助农增收列为了仁和村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大事。仁和村64名党员带头流转自己土地用于项目建设、两个支部列为两个专班一对一跟进项目。专班根据党员特长,推行政策“解说员”、矛盾“调解员”、实地“测绘员”,产业“技术员”四大员模式,通过政策的全面解读、矛盾的积极协调、测量的精准合理,最终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宏森蛋鸡养项目在仁和村落地落实。如今,仁和村102户农户流转土地成了老板,2022年村民年平均收入达到3.8万元,同比提高2.4万元。
“通过党员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群众不仅获得了发展红利,还在过程中看到了我们的决心和诚意。现在不管是‘五清’行动、还是‘创文’工作,群众都很支持。”仁和村党总支委员胡周锋说。